2016年3月8日 星期二

品牌介紹 - 透視 Schwalbe Tires - 總部故事

今天有幸讓 Pink bike 的專欄作家帶我們進入 Schwalbe 的全球總部一探究竟,
順便去附近的山丘體會德國人的剽悍與黑森林的魅力,就讓我們一同來欣賞一下 Nathan Hughes 的總部之旅。




Inside Schwalbe Tires - The Home Story

透視 Schwalbe Tires - 總部故事



山丘上鋪滿枯葉,鳥囀與草味充滿空氣中,我們到達位在德國科隆附近的 Wiehl 小鎮的林道。這是 Schwalbe 國際總部,一千七百萬條外胎的研發、倉儲與配送都在這邊進行。今天上午就跟這個地方一樣有趣,因為一項開發案已經進入最後階段 - 即將跟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,在當地林道上進行實際測試。兩位車手在秋風吹拂的秋季,急駛衝入林中,這快速變動的光影捕捉了旁觀者個眼光,讓人摸不清這似虛又實的當下。
Schwalbe 的行銷與競賽支援經理 Michael Kull 和品牌大使 Steffi Marth 對這樣與車為伍的生活再熟悉不過。沒用 ProCore 系統輾過混亂的樹根地形之前,測試是不算結束的。
Michael 在腦子裡進行複雜的計算,看看什麼參數能得出最佳騎乘表現,但是這樣還是比不上 Steffi 呼嘯而過的速度。到底外腔氣體壓力要減到多少才會有效幫助騎乘表現?這個數據晚點我們可以在辦公室裡討論,配上冰啤酒更好。
 過去曾是世界盃車手,也曾是德國國家冠軍,Markus 帶領他的 Schwalbe 團隊,以協調的高速穿過樹林。總得有人帶頭將困難的工作扛下來。

雖然公司裡有著那種老派登山車與公路車族群間對立氣氛,不過大家都還是能享受樂趣。公路車群常態性參加比賽,像是 Schwalbe Tour Transalp 這個穿越阿爾卑斯山的年度公路賽。我們公司有四支車隊參家這個為期一週的比賽。登山車群通常在週末或是夏日傍晚碰頭,一起去騎在公司附近或是鄰近地區的林道,比如像是 Olpe-Fahlenscheid 和 Winterberg 那的登山車公園。對騎車來說,這裡還真不賴,這是很肯定的一件事。

Michael Kull - Schwalbe

 在團隊中,Michael Kull 是 Schwalbe 的「重力」隊長。品牌在世界盃下坡賽中的地位,都是奠基於他的努力與熱情。目前 Schwalbe 支援了幾乎一半的車隊,這還包括了那些本來就有贊助商卻未能得到預期表現性能的車隊。前二十名世界盃選手中就有十人採用 Schwalbe,Michael 會告訴你要讓這些頂尖選手用上 Schwalbe 的產品,性能與創新是關鍵,而不是支票上寫了多少數字。
行銷總監 Carsten Zahn 以他在歐展中強而有力的演說聞名,他總是穿插德式幽默,介紹了整年最新的創新成果。在總部外跟  Steffi 跟 Michael 大家總是面帶微笑,不過到了牆壁的另外一頭,對這些外胎卻是充滿痛苦的險惡世界。
歡迎來到「酷刑室」。他們真的這樣稱呼它。有人稱作「實驗室」,但是在這裡,不管用什麼標準看它,這三個都是單車狂熱的技師團隊都以研發之名,無盡地折磨這些外胎們。
 在這個機台上,外胎被測驗耐用度。長期測試為期幾天甚至幾個星期。要在這短時間完成測試,就得用壓幾千公斤的壓力進行。這獨特複雜的設計是由帶有突起的滾軸組成,目的要模擬不平的地面狀況,這將會加速損耗。其他現代化的機具,則負責實際騎乘力道下的測試。
 「突刺者」配有重量的刀片,從高處落下測試,以便瞭解到底多少力道會穿破外胎的胎體、防刺層或是整條胎。在此同時,「灌腸者」會將水壓灌入胎中高達 30 巴(435 psi)。一般外胎 9 巴就爆了。為何用水而不是空氣?這是為了要保持大家耳膜的完整性。
 「磨地者」是有關抓地力測試,可更換接觸表面材質。一般會使用像這裡的柏油或是水泥材質,是從路上挖來的。水管則是模擬下雨的狀況。
 這是「剝皮者』。
 沒有胎能逃過這厄運。
你會發現傳統的外胎在這充滿痛苦的房間裡將無地自容。為測試目的特製的強化鋼輪,能有較長的實驗室使用壽命。大概沒幾款一般登山車外胎能承受「斷頭台」的全力劈斬。在實驗室每個測試機台上,數位化的訊號也都搜集到電腦上,這些記錄將可在未來的研發上用上好幾年。這些種類廣泛又獨特的測試與數據收集機台,都是自行研發。而 Schwalbe 也同時是一本常來這進行測試的雜誌的主編之一。滾動阻力、防穿刺與抗蛇咬這些都是日常重點,當這些測試由 Schwalbe 技師進行時,他們都會被監督,以便確保品牌成見被排除在外。
 目前實驗室裡最先進的機台還沒有名字。它以巨大的機械手臂模擬煞車與過彎力道。
 實驗室的角落我們發現這台 3D 列印機,這是在開發新胎花錢製造模具之前,能快速檢視設計外型的工具。
這是 Ralf Bohle,目前 Schwalbe CEO Frank Bohle 的父親。過去 Ralf 在 1955 年經營時環境很堅苦。分裂的德國有著變化的市場,越來越多平價汽車與機車,這開始衝擊單車外胎製造商。歐洲製造商品的出口商機減少,但是 Ralf 掙扎了好幾年,到了 1970 年做出改變,將 Bohle 企業的角色變成遠東產品的的進口商。但是到了 1973 年發現進口商品的品質下滑,他們需要有更好的東西。後來找到韓國的「Swallow Tires」(schwalbe 就是德文中的 swallow,意為燕子),成為至今的合作夥伴。
 四個大廠房,各自有四條大走廊,裡面容納著 Schwalbe 四百萬條外胎。


在這偌大廠房中存放著如此大量的橡膠製品,火警安全系統是絕對必要的。如果發生不可控制的火災,屋頂的設計可向下塌陷,阻斷氧氣燃燒,同時廠房地板中的噴洒系統也會在幾分鐘內作用。如果你看見了大紅鈕...
Markus Hachmeyer 回到辦公室的設計桌。他最近的新計劃是發展全新的「Fat Albert」外胎。他首先承認這款胎紋並非 Schwalbe 登山車產品線中最優的。但是他們不懼怕掙脫古怪的既有外型設計,尋求抓地力與滾動效率兩者間終極的最佳組合。
 Danny Hart 2011 年戰駒在銷售部門外展示。
 所有的客戶反應都會先經過 Stefan Franken 處理。
在總部中有一個迷你外胎博物館,展示了位在雅加達生產線裡從頭到尾的生產流程。Michael 解釋當所有的設計都在德國完成,之後就要靠與印尼同事和一組國際化學專家的合作,這其中還有 Schwalbe 自家化合物大師 Hong 博士。
 一種化合物是由非常多的原料組成,但一開始都是由這樣的天然與合成橡膠的混合物開始。
 染料、油料、炭黑、硫化物都是硫化反應時的重要成分。
混料是個複雜的遊戲,而我們持續努力讓外胎更好。永遠都是在滾動阻力、磨耗、彈力、抓地力與其他很多因素之間取得平衡。並不存在完美的混合配方,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生產三重化合物配方產品。胎紋上使用兩種化合物,底下再用另一種化合物,目的要盡可能降低滾動阻力。比如在過去幾年間,我們在 Trail Star 化合物的性能與磨耗上花了很多功夫。雖然名字還是一樣,我們已經能製造出壽命更久、解決過去 TSC 外胎問題的產品。

Michael Kull - Schwalbe

 在化合物完成混料之後,有不同的簾紗胎體可供選擇 - 50 tpi(過去使用),67 tpi(現今主流外胎使用)與最高階競賽外胎的 127 tpi。胎壁與胎唇再以雷射輔助定位在組裝台上膠合。.
 這些是綠胎,尚未硫化與塑型。
 Rocket Ron 在胎紋構型前後比較。
 綠胎藉由高壓氣囊擠壓,模具同時會加熱到攝氏 170 度。每個造價數千美金的新胎紋設計的模具會被嚴密保護,以免設計被竊取盜用。
 完成的產品經過長途海運已經準備被配送。這些胎最終可能因為 Schwalbe 的回收計畫再度回到總部。
 再次到戶外測試前,先來杯暖暖的愛爾蘭咖啡。
大車並不等於大獲利。它能做的是帶來創新,然後進入大眾市場...創新也是許多靈感的開頭。從 Schwalbe 的營業額來看,重力項目所佔的份額只是九牛一毛,但不可否認公司對於這個我們都愛的分項也有著強烈的熱情。在這一個陰鬱的秋日,Steffi、Michael 跟我開車到幾公里外見了 Schwalbe 的測試車手 Christian Textor,在一條他幾年前開闢的自由騎路線上。

ravel pit 從我小時候開始就是我最愛的場地。就離我住的城鎮幾公里而已,但是那邊並沒有手機訊號,所以感覺起來像是到了野外,哈哈。我們習慣到那邊堆十到二十公分的土坡,然後用自己的車去飛,完全不被打擾。經過幾年,我們的技術都進步了,但是這邊總是能帶給我們回來的理由。

Christian Textor - Bulls/Schwalbe

 歡迎光臨我的祕密基地。
 Steffi 用她的 Session 在 Texy 的樂園中飛躍。



 休息一下吃點東西。多虧幾年來的辛苦維護,這邊真是太完美了。
 Steffi 從坡上落下。


 Gravel pit 的主線由三個滿大的高低跳台組成。起飛坡就跟 Texy 的動作一樣流暢,每個坡他都做出大招。
 Steffi 專注的眼神鎖定出彎處。

Texy 的祕密基地真是太屌了。我們都印象深刻。說實話今天這麼冷我沒打算要飛最大的,但是 Texy 卻玩開。那夏天再來比拼一下吧!

Steffi Marth - Trek



 Texy 以轉壓的方式解決這一個坡。


Schwalbe 最酷的地方是他們總是一直在嘗試做出新東西,冒險中求進步,這就是我們在這項運動中做的事。不是嗎?對我來說能跟總部住的這麼近實在是太讚了 - 很容易就能參與測試,並且與一群投入將單車性能增進的人一同工作。

Christian Textor - Bulls/Schwalbe

 天空開始滴雨、開始有人見血(只有一點點),夜幕逐漸降臨,今天該是結束了。在科隆還有多汁的牛排正等著我們。

回到總部要離開之前,還有個有趣的東西要看。之前還在研發測試階段,頂尖選手的輪組裝裡裝的就是這組非常神祕的雙氣閥系統,我們都很想知道 - 到底 ProCore 系統的起源是什麼?是怎麼發展過來的?研發頭 Markus Hachmeyer 帶我們看了不同的發展階段。

ProCore 系統的截面樣品。

Markus 首先承認:雙腔系統並不是新概念。事實上類似的系統已經在汽車工業存在了幾十年。在 2008 年他首度提議可以將這樣的設計用在登山車外胎上,以增進性能表現。雖然提議被接受,但是 Schwalbe 並未同意投入完整開發經費,因為這樣的優點只能對應下坡車小眾市場,還有當時大多數的輪框都不夠寬。隨著重力賽事的發展,尤其是 endurio 的崛起,計畫的先後順序改變了,雙腔系統專案又再度回到計畫清單上。

但是設計上最大的兩個問題還是在:首先是如何跳過內腔,把空氣壓入外腔?第二,如何在不額外在輪框上開孔的條件下,有兩個氣閥分別對內外腔體加壓?

 本來有可能是這樣...胎壁氣嘴是種選擇,這是在 2012-13 那個時期的考量。雖然是設計成可脫離,但是這樣的外型免不了被石頭撞擊損毀。還有其他缺點,必須在每條外胎上嵌入氣嘴,每次騎乘要帶上氣嘴也有點不方便。
摒棄胎壁氣嘴後,必須要有新設計替代。考慮過對應外腔的管狀結構可行性後,Markus 與團隊馬上了解到他們其實不需要那麼複雜的設計。他們所需設計的只是要產生細小的間隙,讓氣流能通過就好 - 甚至一段尼龍繩就能達這樣的效果。但是經過一連串測試發現用繩狀物與補胎液、氣封膠混合後,會產稱堵塞的狀況,因此導氣閥經過了好幾帶的形狀、尺寸與材質上的演變,到了今天理想的設計(下方照片右側紅色物體即為導氣閥)。
 ProCore 系統導氣閥與氣嘴的一路演進。
雖然導氣閥的問題解決了,但是氣嘴本身還是問題 - 如何對應兩個腔體?解答就在精準的工程設計中。現有的專利雙閥門,上半部可當成選擇進流閥門 - 只要轉一下,就可以選擇要充內腔或是外腔。更妙的是,他可以與市面上所有框寬大於 23mm 的輪框相容。
 經過了多年的修改與嘗試,產生了現在完美的最終成品。

一條胎能帶來的遠比你想像的還要多。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帶給你的車最佳產品。過去兩三年間,從供應商取得的新原料讓我們推出了一系列新產品,帶給消費者全新並且令人讚賞的表現性...大家對我們的期待,目前我還不能透漏太多,但是我們對將出現的新東西感到非常激動。

Michael Kull - Schwalbe






來源來自:http://www.pinkbike.com/news/schwalbe-tires-china-2016.html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